撰文 | 孫曉巍
編輯 |?楊博丞
題圖 | IC Photo
滴滴終于回來了。
1月16日,滴滴出行稱,公司已配合國家網絡安全審查,并進行了全面整改,經報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同意,即日起恢復“滴滴出行”的新用戶注冊。
信息一出,立刻引爆市場。畢竟,從2021年7月2日網信中國發布《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關于對“滴滴出行”啟動網絡安全審查的公告》算起,滴滴已經在網約車的核心賽道,消失了整整562天,而在這期間,無論是監管政策還是玩家數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完成整改之后,重回賽道的滴滴將以何種面貌實現王者歸來,成為各界矚目的焦點。
一、滴滴失去市場,群雄伺機深度布局
滴滴經歷整改重新用戶注冊資格,看上去是一次悲喜交融的事件。
時間回撥三年,彼時的滴滴正在為沖刺美股市場做最后的努力。據滴滴招股書數據顯示,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滴滴中國共有3.77億年活躍用戶,全球年活躍用戶4.93億人,而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約車用戶規模才達4.05億。另外據分析機構易觀數據顯示,滴滴市場占有率在一統天下后都占據在70%~80%,更有到達過90%的巔峰時期。由此可見,滴滴在網約車賽道的霸主地位一覽無余。
也正因為如此,滴滴在赴美上市的過程中,獲得了極大的關注,而在2021年6月30日,滴滴最終在紐交所完成了敲鐘,以每股發行14美元的價格,順利上市。
但是,滴滴甚至沒有來得及享受自己在資本市場受到的追捧,就收到了來自國家監管部門的一紙公告。
2021年7月2日,網信中國發布《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關于對“滴滴出行”啟動網絡安全審查的公告》。公告稱,將對“滴滴出行”實施網絡安全審查,審查期間“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戶注冊。隨后,在相關部門啟動審查流程后,滴滴旗下“滴滴出行”等26款App被下架。同年7月16日,國家網信辦會同公安部、國家安全部、自然資源部、交通運輸部、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聯合進駐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開展網絡安全審查。
也正是因此,滴滴開始進入長達一年半的“至暗時刻”。
在這段時間,滴滴的支柱業務網約車持續受到沖擊。據相關季度財報顯示,2021年二季度,滴滴國內出行訂單交易量為25.7億單,在遭遇黑色7月后,三季度訂單量大幅度下滑至23.56億單,銳減2.14億單。而在四季度,其訂單量更降至23.07億單,業務收縮趨勢仍然明顯。
更讓滴滴寢食難安的是,隨著自己面臨監管,網約車市場在實際上已呈現出真空狀態,而滴滴的對手們顯然不會錯過行業霸主客觀缺席的這段寶貴時間。
據媒體統計,自滴滴下架后,美團、高德、曹操出行、“蔚小理”、百度、華為、騰訊、抖音等新老勢力都在網約車賽道躍躍欲試。
其中2021年7月,美團在北京、上海、成都、廣州、深圳等100多個城市上線打車業務;同年,高德高調推出免傭季活動,在7至9月間聯合超過100家網約車平臺,通過多種形式的免傭幫助司機增加收入;同樣華為在7月推出了一款名為“Petal出行”打車快應用,布局網約車;而騰訊微信,則利用自身強大的流量優勢,在九宮格的“出行服務”內,接入了美團打車、曹操出行、首汽約車等眾多平臺,儼然另一種聚合形式。
而進入到2022年,造成新勢力在網約車領域動作頻頻。8月,理想汽車關聯公司——北京車和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申請注冊了多個“李想出行”商標;同年8月,蔚來在煙臺成立銷售服務公司,業務包含網約車經營;同年5月,小鵬汽車則在廣州試運營“有鵬出行”平臺。
最新加入戰局的是流量巨頭抖音,2022年12月,抖音被曝出即將入局網約車賽道,而后抖音上出現“滴答順風車” “T3打車”等多家出行服務商,網約車賽道迎來實力玩家的格局已定。
在固有市場失去控制的局面下,滴滴勢必承受巨大的經營壓力。2021年相關財報顯示,滴滴的網約車業務收入從2021年第二季度的448億元,下滑至第四季度的375億元。而2021年全年,滴滴運營虧損為484億元,同比擴大251%;歸屬普通股東的凈虧損500億元,同比擴大369%。而2022年的相關虧損數據,滴滴全年未曾發布。
水深火熱之下,滴滴最終于2022年6月退市,以每股2.29美元的股價暫別二級市場,較發行價縮水近84%。
而構成鮮明對比的是,曾經比自己小了數個量級的對手們,卻在市場的追捧下持續擴張。9月,曹操出行宣布完成B輪融資,融資金額為38億元;同年10月,T3出行完成A輪融資,融資金額為77億元。
如此看來,滴滴不僅丟了數以億計的訂單,還丟了鞏固自己商業帝國的最好時機了。
二、平臺監管,滴滴再也逃不過的五指山
實際上,滴滴的至暗時刻,很大程度是自己無節制的擴張造成的。
在追求市場份額的過程中,滴滴一而再再而三的突破了底線。根據《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對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依法作出網絡安全審查相關行政處罰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內容披露,滴滴涉及違規違法總計八類,依次如下:
一是違法收集用戶手機相冊中的截圖信息1196.39萬條;
二是過度收集用戶剪切板信息、應用列表信息83.23億條;
三是過度收集乘客人臉識別信息1.07億條、年齡段信息5350.92萬條、職業信息1633.56萬條、親情關系信息138.29萬條、“家”和“公司”打車地址信息1.53億條;
四是過度收集乘客評價代駕服務時、App后臺運行時、手機連接桔視記錄儀設備時的精準位置(經緯度)信息1.67億條;
五是過度收集司機學歷信息14.29萬條,以明文形式存儲司機身份證號信息5780.26萬條;
六是在未明確告知乘客情況下分析乘客出行意圖信息539.76億條、常駐城市信息15.38億條、異地商務/異地旅游信息3.04億條;
七是在乘客使用順風車服務時頻繁索取無關的“電話權限”;
八是未準確、清晰說明用戶設備信息等19項個人信息處理目的。
而且,《決定》中還披露,滴滴公司存在嚴重影響國家安全的數據處理活動,以及拒不履行監管部門的明確要求,陽奉陰違、惡意逃避監管等其他違法違規問題。給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和數據安全帶來嚴重安全風險隱患。
在相關證據明確的背景下,2022年7月21日,網信辦依據《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行政處罰法》等法律法規,對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處80.26億元罰款,對滴滴公司董事長兼CEO(首席執行官)程維、總裁柳青各處100萬元罰款。?
實際上,滴滴被罰幾乎在過去十多年間,互聯網平臺沉浮的節點性事件。在此之前,互聯網平臺面臨的監管環境相對寬松,業務成長的政策性限制并不復雜,再加上踏準流量紅利的趨勢,誕生了一批超大規模的互聯網平臺企業。但是,進入2021年后,國家頻繁釋放加強互聯網監管的信號,最終滴滴成為第一個觸目驚心的案例。
去年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同時,中央再次明確表示,支持平臺企業引領發展,借此,平臺經濟也迎來全新的價值定位。
有觀察者認為,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因受疫情沖擊而失業的群體,是滴滴重新獲得用戶注冊許可后提升自身影響的機會。對于這部分人群來說,選擇成為過渡性更強、門檻較低的網約車司機,不失為是更為穩妥的靈活就業方式。
只不過,面對這樣的機會,滴滴是否能把握住,還需要時間來驗證了。
三、退市登港,滴滴迎來2023年春天?
當然,滴滴在經歷歷時一年半的整改之后重歸市場,自己也有著極高的期待,而第一步,顯然是實現登陸港股市場。
在整改期間,滴滴在美市場股價持續走低,最終于2022年6月初正式從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退市價格為2.29美元,距離發行價格14美元大跌84%。
在退市美股之后,滴滴股票仍可粉單市場交易,而根據其股價走勢,滴滴去年10月下旬探至最低價格,截至1月13日,粉單報價為4.6美元,總市值約為223億美元,較最低價格上漲超過200%,這種表現不由得讓人們把滴滴整改接近尾聲的消息聯系在一起了。
當然,滴滴退市美股也肯定是有預案的,港股市場自然是其首選。2021年12月,滴滴宣布啟動從紐交所退市工作之時也曾表示,將啟動在香港上市的準備工作。2022年5月,滴滴公告稱,公司恢復正常運營后,可能會尋求在包括香港聯交所在內的其他國際公認的交易所上市,并且向相關監管部門備案。
事實上,自滴滴出行App下架以后,雖然其財務層面一直承受巨大的壓力,但在客群基本面上,滴滴面對群狼環伺還有一戰之力。滴滴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滴滴在國內出行業務量約為94.83億筆,平均全年日成交量約為2600萬單。而在月活用戶數據上,根據月狐數據發布的《2022年Q3移動互聯網行業數據研究報告》顯示,哈啰2022年三季度日均活躍用戶數量已達1000.7萬,而用戶存續斷檔已久的滴滴,仍然實現月活961.4萬;而身后的嘀嗒出行、T3出行、曹操出行等分別以275萬、153.1萬和128.9萬排在之后,體量差距明顯。
基于尚未出現實質性變化的行業地位,滴滴在資本市場中依然擁有極高的號召力,而從內部股東的權益上看,滴滴也有著強烈的再上市意愿。
一方面,滴滴的赴港上市如果成功,對于手握期權卻無法行權的滴滴員工,自然是提升積極性的顯著措施。另一方面,軟銀、Uber、騰訊等支持滴滴多年的大股東,也將在滴滴港股上市后有機會回收成本甚至盈利。
所以,在兔年臨近的時刻,滴滴釋放整改完成,全面回歸市場的利好消息,本身也就為自己在來年春年的上市過程鋪路,畢竟在經歷了562天的煎熬后,滴滴有理由在為自己失去的時間和市場,再大干一番。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